8月9日,在成都市东安湖体育公园中央广场举行的2025年成都世运会男子室外拔河640公斤级决赛金牌赛中,冠军英国队登台合照时,站在最右边的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原来,他是今年即将年满72岁的随队后勤与训练工作人员理查德·约翰·基特利,平时的工作是一名木匠,年轻时也是拔河队的主力。
▲成都世运会男子室外拔河640公斤级冠军英国队在颁奖仪式上。理查德·约翰·基特利(右一)。图源:新华社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理查德·约翰·基特利引用了一句中文的名言来概括自己的职业生涯。记者了解到,自8月7日本届世运会开幕以来,赛场上出现了很多不同职业的选手,如汽车修理工参与拔河、牙医执裁龙舟竞渡、机器人工程师获得首金……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世运会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体育多元的魅力。
8月8日,在成都世运会定向男子中距离决赛中,瑞士选手里卡尔多·兰坎夺冠,获得本届世运会首枚金牌。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自己有一份兼职工作——机器人软件工程师。“很庆幸我有一份灵活的工作,公司允许我在家办公,有时我要去办公室测试机器人。”今年29岁的兰坎说,“我每天训练两次,工作半天。我喜欢工作,但某段时间里,我会把运动看得更重。参加定向运动可以为我的生活打开新维度。有些时候,我必须放空头脑,然后做一点工作,再接着训练。”
同样参与拔河项目的00后德国运动员雅各布·施莱格尔也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在他看来,虽然自己的工作是体力活,但大家在赛场取得的成绩与工作本身无关,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努力。
已经收官的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印尼龙舟队收获了世运会史上第一枚龙舟金牌。印尼龙舟队教练苏利亚迪·穆罕默德透露,印尼龙舟队全由学生、警察等业余龙舟爱好者组成。因为热爱,大家日常训练十分努力。
世运会龙舟项目裁判长、美籍华人陈信豪,退休前则是一名牙医。“在船上,没人关心你是硅谷精英还是社区工作者,大家只在意你是否跟得上节奏。”陈信豪说,世运会是“一艘更大的龙舟”,这艘“大龙舟”上蕴含的同舟共济与多元包容精神,正是体育魅力所在,因为“体育属于所有人”。
中国此次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表团参加成都世运会,321名运动员中,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约占三分之二。
在重庆的参赛人员中,今年21岁的自由式轮滑运动员刘佳欣,目前还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软式曲棍球项目观众服务督导唐通和铁人两项比赛竞赛技术运行工作人员潘星宇则是我市高校的教职工。
▲川外学子刘佳欣。 本报资料图
▲潘星宇在杭州亚运会服务。 受访者供图
37岁的张伟曾是中国国家滑水队的一员。因伤病退役后,他成为一名综合行政执法队员。用他的话说——“这次没有给自己任何压力,就是享受滑水带给我的激情、快乐,我觉得能来就已经‘赢了’。”